歷史
課程介紹
 

A 課程介紹

歷史科是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之中的一門學科。本科讓學生透過探討歷史根源,了解人類社會的特質。在研習過程中,歷史科在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如批判性思考、探究能力等),同時也著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探究技能。


B課程理念

歷史研習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加強對現今社會的互動、多元化及急遽轉變的了解。完成本科高中課程後,學生應能掌握詮釋及分析歷史等高階思維能力,為自己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中定位。


C課程宗旨

  1. 提高和培養學生對過去的興趣,及幫助學生鑑古知今;
  2. 加強學生對社區及本土文化,以及對世界其他主要文化的認識;
  3. 透過認識現今世界的源起及發展,了解自己在現今社會的定位;
  4. 在探索歷史議題的過程中,培養批判性思考、溝通技巧及作出明智判斷的能力;
  5. 以公正持平、設身處地的態度,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過去與當代的事件;
  6. 了解本身所屬文化的特質和價值,重視人類社會共有的特質及共同面 對的問題;
  7. 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成為本地、國家乃至世界上理智及有 識見的一員;
  8.  裝備自己,以便深入探索配合個人興趣、有助將來就業或專業進修的 課題。

D課程目標

(I)學生應能建構知識並了解:

  1. 基本的歷史概念,如因果關係、演變與延續、不同事件的異同;
  2. 陳述和詮釋歷史的不同方式,藉以表達不同的觀點與角度;
  3. 本身所屬國家和其他國家的信念、經驗及行為,明瞭三者如何影響當今世界的發展;
  4. 二十世紀本地、國家、亞洲,以及世界發生的主要事件/運動間的相互關係;
  5. 塑造今日世界的主要歷史發展及趨勢。

(II)學生應能掌握技巧,以便:

  1. 分辨事實與見解,辨識偏頗的觀點、隱晦的假設及空洞的論點,及建立歷史的觀點與視野;   
  2. 比較和詮釋歷史資料;根據可用的顯證提出合理的結論,並能根據新史料對歷史重新作出詮釋;
  3. 辨別並解釋歷史文獻和檔案在何等程度上反映相關時期存在的態度、價值觀及情感;
  4. 恰當地選用及組織史料,以提出合乎邏輯和前後一致的論點;  
  5. 分析、選取及綜合以不同途徑蒐集的資料(包括網上資源),衡量各種可作出結論的方法,並對之進行評估;
  6. 將歷史知識及技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III)學生應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以能:

  1. 體會過往人類面對的困難與挑戰,了解影響人類行為的態度及價值取向;
  2. 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意見,既明白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經驗和信念,也認同人類共有的情操及理想;
  3. 發展及保持對人類文化的探究精神;
  4. 成為具有世界視野、國民意識和責任感的公民。

E課程內容

1)高中歷史科課程架構
高中課程以主題式方法編寫,學生透過當中的兩個主題,能廣泛地從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背景方面認識二十世紀的歷史,培養全球視野,了解自己、社會及整個世界的發展。

主題甲 二十世紀亞洲的現代化與蛻變

學生須了解「現代化」的概念,以及對香港、中國、日本及東南亞在二十世紀經歷的現代化有概略的認識。

(一) 香港的現代化與蛻變


要點

1. 政治及行政轉變

  1. 主要發展趨勢
  2. 不同發展階段的特色

2. 作為國際城市的發展

  1. 經濟發展、都市化與人口 轉變
  2. 中、外文化的共存與相互影響
  3. 與內地的關係及在亞太地區擔當的角色

(二)中國的現代化與蛻變


要點

1. 早期的現代化努力-改革與革命

  1. 清末新政
  2. 辛亥革命
  3. 五四運動
  4. 南京政府的現代化努力
  5. 共產主義革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2. 毛澤東時代的社會主義現代 化及後毛澤東時代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的演變

  1. 政治體制的確立,以及新 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
  2. 毛澤東時代的現代化努力
  3. 「文化大革命」及其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
  4. 1978 年以後的改革開放

(三)日本及東南亞的現代化與蛻變


要點

1. 日本

  1. 日本在二十世紀初的現 代化
  2. 二十世紀初政治、社 會、經濟、文化的概況
  3. 軍國主義的興起及影 響
  4. 二次大戰後的重建與增長
  5. 與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

2. 東南亞-從殖民地到獨立國家

  1. 西方殖民主義的影響
  2. 非殖民地化的起因及獨立運動
  3. 後殖民地時代的發展;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演變

主題乙 二十世紀世界的衝突與合作
(四) 主要衝突與和平的訴求


要點

1. 1900年至 1914年的國際關係

  1. 二十世紀初的歐洲
  2. 競爭與衝突的起因;爭 取和平的努力

2. 兩次世界大戰及有關的和約 的簽署

  1. 巴黎和會對國際秩序的影響
  2.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安排及其影響
  3. 兩次世界大戰的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意義

3.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主要衝 突及為和平所作的努力
(a) 超 級 大 國 的 對 抗 與 關 係緩和

  1. 冷戰的成因、發展及特
  2. 美蘇關係的緩和
  3. 蘇聯與華沙公約組織的瓦解

(b)其 他 主 要 衝 突 及 爭 取 和 平的努力

  1. 主要衝突的起因與發 展-以色列與阿拉伯 國家的衝突;巴爾幹半 島的種族衝突;南非的 種族隔離政策
  2. 聯合國在維持和平方 面擔當的角色

 (五) 協作與繁榮


要點

1. 經濟方面的國際協作

  1.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的重 建、經濟合作與統合
  2.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問題與復興
  3. 美國和蘇聯在歐洲的經濟重建及發展方面擔當的角色
  4. 歐洲經濟統合的趨向及意義

2. 社會及文化方面的國際協作

  1. 人口與資源;環境保育;醫學及科技主要發展
  2. 成就與局限

(2) 初中歷史科課程架構

中二級

中三級

  • 歷史研習簡介
  • 文藝復興
  • 法國大革命
  • 工業革命與機器時代
  • 開埠至二十世紀初的香港
  • 二十世紀的國際紛爭及危機
  •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8)
  •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45)
  • 冷戰(1946-91)
  • 二十世紀香港的成長和發展

 

F 評核模式

歷史科文憑試公開考試評核模式:  

卷別

內容

佔分

時間

卷一

卷一設歷史資料題。所有題目均須作答。
試題內容乃根據不同形式之歷史資料,包括 文獻、統計數據、地圖、漫畫及照片。

60%

兩小時

卷二

卷二設七題論述題,考生可選答任何兩題。

40%

一小時三十分鐘

* 主題甲(三)2.及主題乙(四)3b兩部分只會在卷二設題。

  1. 本科公開考試設兩卷。
  2. 卷一佔總分百分之六十,考試時間為兩小時。試卷設歷史資料題,所有題目均須作答。試題內容乃根據不同形式之歷史資料,包括文獻、統計數據、地 圖、漫畫及照片。
  3. 卷二佔總分百分之四十,考試時間為一小時三十分鐘。試卷設七題論述題。 考生可選答任何兩題。

歷史科初中評核模式:
全年設兩測兩考,試卷包含多項選擇題、填充、配對、資料題、英語延展等主要部分。

 

平時分評分比重:

項目

%

1.統一測驗

70%

2.課業表現 (包括所有家課、小測、自學表現和閱讀報告等)

15%

3.課堂表現 (包括堂課、做筆記、課堂活動等)

15%